罗秋菊 Luo Qiuju

 

会展经济与管理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Professor、Ph.D. Supervisor  博士/Ph.D.

luoqiuju@mail.sysu.edu.cn

个人简况

罗秋菊,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会展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珠海市会展旅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会展业与活动管理、旅游文化体验与传播、旅游社交媒体管理、旅游危机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3项,担任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子课题负责人2项,主持广东省社科和国家文旅部基金3项。在SSCI 及CSSCI等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及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项目70余项,包括主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集团)、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珠海航展局、珠海市委军民融合办等重要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事业单位,作为副组长及核心参与人参加保继刚教授主持的湖南省、黄山市、张家界市、桂林市、惠州市、赣州市、茂名市、西藏林芝、阳朔县、阳江市、宜春市明月山-温汤等知名省市地区的旅游总体规划。

 

纵向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与地方尺度嵌套下的旅游网络危机时空演变机制及其空间治理研究”(2019-2023,批准号:41971176),在研;

[2]    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2019-2022)(首席专家为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在研;

[3]    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研究”(2021-2025)(首席专家为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建晖),在研;

[4]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2015-2018,批准号:15BGL110),完成;

[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城市大型活动经济影响的时空扩散及结构演变研究”(2010-2012,批准号:40971071),完成;

[6]    主持:国家旅游局基金“新媒体在旅游目的地营销应用研究:基于旅游电子口碑传播视角”(2014-2015),完成;

[7]    主持:国家旅游局基金“我国旅游交易会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研究”(2009-2010),完成;

[8]    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2010年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研究”(2008-2011)(批准号:08E-11),完成;

 

主要社会咨询服务

 

[1]    主持:中共珠海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综合影响力评估”,2022

[2]    主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十四五”规划,2022

[3]    主持: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委托项目“2022年珠海市会展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

[4]    主持: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委托项目“2021年珠海市会展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

[5]    主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委托项目“5G CloudVR企业展示经济研究项目”(2020-2021);

[6]    主持: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委托项目“2020年珠海市会展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

[7]    主持: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会展专家顾问咨询服务”(2020-2022);

[8]    主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委托项目“会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9-2020);

[9]    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委托项目“广交会重要采购商识别与评价体系研究”(2019-2020);

[10]  主持:广东潭洲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经济影响评估”(2019-2020);

[11]  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委托项目“115-125届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绿色特装展位评比咨询”(2014-2021,连续8年15届);

[12]  主持: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委托项目“珠海市会展业经济影响评估” (2016-2019,连续4年);

[13]  主持: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项目“三亚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19-2019);

[14]  主持: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委托项目“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政务接待标准咨询”(2019-2019);

[15]  主持:珠海再生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委托项目“珠海再生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2018-2019);

[16]  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委托项目“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综合效果评估研究”(2017-2017);

[17]  主持:无障碍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委托“深圳国际无障碍产业事业博览会项目”(2017-2019);

[18]  主持:阳江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委托项目“编制《阳江市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方案》”(2017-2017);

[19]  主持:阳江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委托项目“编制《中共阳江市委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2017);

[20]  主持:珠海博联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评估”(2017-2017)

[21]  主持: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深圳新会展中心项目技术标书写作与咨询”(2016-2016);

[22]  主持: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综合影响力评估”(2016-2016);

[23]  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影响力评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三届影响力评估总报告”(2016-2016);

[24]  主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委托项目“‘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成效评估及发展研究”(2016-2016);

[25]  主持:南宁市商务局委托项目“南宁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15-2016);

[26]  主持:昌吉和益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项目“新疆昌吉市三屯河流域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及旅游概念规划”(2015-2016);

[27]  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影响力评估”(2014-2014);

[28]  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影响力评估”(2013-2013);

[29]  主持:四川博览事务局委托项目“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市场营销方案研究”(2013-2013);

[30]  主持:广州市海珠区委区政府委托项目“粤港澳会展产业合作试验区战略研究”(2013-2013);

[31]  主持: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委托项目“广交会区域经济影响研究”(2008-2009);

[32]  主持: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委托项目“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会展技术服务项目”(2007-2007);

[33]  主持: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委托项目“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行为偏好研究”(2009-2009);

[34]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江西省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13-2013);

[35]  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温泉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018-2018);

[36]  副组长:企业委托项目“惠州宏兴茶山休闲谷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12);

[37]  副组长:宜春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江西宜春市温汤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及重要片区规划”(2012-2012);

[38]  副组长:茂名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茂名市参与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咨询项目”(2012-2012);

[39]  副组长:茂名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茂名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1);

[40]  副组长: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1);

[41]  副组长:惠州市惠东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广东省惠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0);

[42]  核心参与者: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07);

[43]  主要参与者:张家界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张家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09);

[44]  主要参与者:林芝地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西藏林芝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08);

[45]  核心参与者:桂林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2008-2008);

[46]  主要参与者:湖南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年);

[47]  主要参与者:黄山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年);

[48]  主要参与者: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年);

[49]  主要参与者:阳朔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4年);

 

 

学术论文发表

[1]    Junyi Wang, Xueting Zhai & Qiuju Luo*. Chinese travellers’ mobility decision-makingprocesses during public health crisis situations: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22, DOI:  10.1080/13683500.2022.2071241

[2]    Yunjiao Guo, Tianle Huang, Qiuju Luo*. Cats in Palace Museum: A narra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empathy of you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0.

[3]    Luo Qiuju, Hu Siyue, Guo Yunjiao*.‘Right here, right now!’: embodied experiences of pop concert participants. ,,doi:10.1080/13683500.2021.1997941.

[4]    Zeng Shiheng, Graham Cuskelly, Luo Qiuju*. Exploring the efficiency of digital running devices on habitual running: a mixed methods study[J]. Leisure Sciences,  doi:10.1080/01490400.2020.1837040.

[5]    Zheng Danni, Luo Qiuju*, Brent W. Ritchie . The role of trust in mitigating perceived threat, fear, and travel avoidance after a pandemic outbreak: A multigroup analysi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2, 61(3): 581-596.

[6]    Wang Junchuan, Guo Ziyan, Cai Jiaqi, Liu Huitong, Luo Qiuju*. Post-tourism in the usu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usual mood.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89: 104452.

[7]    Qin Xiangru, Luo Qiuju*. External pressures or internal motives? Investiga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exhibitors’ willingness to adopt eco-exhibiting.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1: 1-19.

[8]    Seoki Lee, Zhai Xueting, Minwoo Lee, Luo Qiuju. Current status of CSR practices in the casino industry: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 and Macau.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48: 331-343.

[9]    Zhong Dixi, Luo Qiuju*, Chen Wanxin. Green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the greening of a leading business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governanc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1, 29(11-12): 1894-1912.

[10]  Zhai Xueting, Luo Qiuju*, Wang Long. Why tourists engage in online collective actions in times of crisis: Exploring the role of 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11]  Wang Junchuan, Luo Qiuju*, Huang Songshan (Sam), Yang Rong. Restoration in the exhausted body? Tourists on the rugged path of pilgrimage: Motives,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12]  Zhai Xueting, Zhong Dixi, & Luo Qiuju*. Turn it around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 ABM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3]  Zhai Xueting, Luo Qiuju*. The secondary crisis communication of Occupy Central on Weibo: A response to Denis Tolkach.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9, 38-41.

[14]  Wang Mingsheng, Luo Qiuju*. Exploring the MICE industry career pa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8, 30(5).

[15]  Zhong Dixi, Luo Qiuju*. Knowledge diffusion at business events: The mech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8(71): 111-119.

[16] Luo Qiuju, Zhai Xueting. “I will never go to Hong Kong again!” How the secondary crisis communication of “Occupy Central” on Weibo shifted to a tourism boycott. Tourism Management, 2017(62): 159-172.

[17]  Yi Xiaoli, Lin Shanshan, Jin Wenmin, Luo Qiuju*. 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Sites, Tourists’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8): 1032-1048.

[18]  Luo Qiuju, Wang Jie. From lost space to third place: The visitor's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016(57): 106-117.

[19]  Luo Qiuju, Zhang Hui*. Building interpersonal trust in a travel-related virtu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n a Guangzhou couchsurfing community. Tourism Management, 2016(54): 107-121.

[20]  Luo Qiuju, Zhong Dixi*. Knowledge diffusion at business events: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6(55): 132-141.

[21]  Luo Qiuju, Huang Linwe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 Travel-related Virtual Community.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6(12): 65-84.

[22]  Luo Qiuju, Zhong Dixi.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xplain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related electronic word-of-mouth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1): 274-282.

[23]  Luo Qiuju, Lu Xiangyu. Study on the Net Economic Impact of Visitors’ Expenditure in Mega Sport Events: Case Study of the 2010 Guangzhou Asian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cience, 2014, 14(2): 36-80.

[24]  Luo Qiuju, Chen Keyao. Network Functions of Travel Marts in China: Amendments to the Rosson and Seringhaus Network Model. Tourism Economics, 2013, 19(2): 275-296.

[25]  Zhang Jiaxin, Luo Qiuju*. Empirical Valida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BG/NBD Model in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Example of Clock and Watch Exhibitors at the Canton Fair.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3, 9(2): 163-179.

[26]  Luo Qiuju, Lu Xiangyu. A Study of Inbound Business Tourists' Shopping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 Case Study of the Canton Fair in Guangzhou.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1, 7(2): 137-167.

[27]  Luo Qiuju. Trade Show Operation Models: Characteristics,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Cases from Dongguan.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7, 3(3/4): 460-501.

[28]  郭云娇,梁睿昕,罗秋菊*.叙事建构港珠澳大桥为红色旅游场域的过程及效果研究——基于叙事与“记忆之场”理论融合视角,《旅游学刊》,2022.37(10).

[29]  郭云娇, 王嫣然, 罗秋菊*. 旅游开发影响下民族社区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以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3): 869-884.

[30]  郭云娇, 陈斐, 罗秋菊*. 网络聚合与集体欢腾: 国庆阅兵仪式如何影响青年群体集体记忆建构[J]. 旅游学刊, 2021, 36(8): 127-139.

[31]  罗秋菊,郭云娇*.2022 北京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发挥研究:问题提出与理论框架构建,《旅游导刊》,2022,6(3).

[32]  罗秋菊,王中可,吴传龙. 转危机为契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对我国文旅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的重构—以在职培训为例.  旅游论坛,2021,15(5):45-58

[33]  罗秋菊,郑雅馨.新技术视域下展览会价值的创新阈限—以传统展会的关照. 旅游论坛,2021,15(5):70-73

[34]  王骏川、罗秋菊*、林潼. 嵌套的边界:节庆深度参与者群体认同构建——以迷笛音乐节的迷笛黔军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035(005):139-150.

[35]  罗秋菊、胡思玥. 互联网结伴旅游中旅游者自我呈现的变化[J]. 旅游学刊, 2019, 34(9): 90-100.

[36]  罗秋菊、翟雪婷, 丘力恒. 旅游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增权过程研究——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 旅游科学, 2018, 32(6): 1-16.

[37]  罗秋菊、丁绍莲, 潘珂. 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下广州本地居民地方身份建构过程的代际差异[J]. 地理研究, 2018, 37(9): 94-106.

[38]  罗秋菊、冯敏妍, 蔡颖颖.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居客栈的空间生产——以大理双廊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6).

[39]  罗秋菊、梁思贤.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旅游学刊, 2016, 31(12): 41-50.

[40]  罗秋菊、罗倩文.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地理科学, 2016, 36(11): 1729-1735.

[41]  罗秋菊、孔蕾. 基于博文分析的上海世博会旅游体验研究. 旅游论坛, 2015, 8(1):13-24.

[42]  罗秋菊、林潼. 亚运会开幕式对广州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仪式理论的分析. 地理科学, 2014, 34(5):587-593.

[43]  罗秋菊、童娟娟. 上海世博会对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效果研究——基于议程设置视角. 旅游学刊, 2014, 29(6):46-56.

[44]  罗秋菊、陈可耀. 社区居民参与城市会展业发展的社会交换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14, 29(3):50-55.

[45]  罗秋菊, 李艳平.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事件学术发展研究——以2000-2012年《Event Management》载文统计为例. 旅游论坛, 2014, 7(05): 1-8.

[46]  靳文敏、罗秋菊*. 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 旅游学刊, 2013, 28(8): 69-78.

[47]  罗秋菊. 旅游交易会功能阐释:本土化研究面临新变量. 旅游学刊, 2013, 28(6): 13-14.

[48]  罗秋菊、靳文敏. 广州琶洲地区展馆搭便车现象研响感知研究——以琶洲村为例. 热带地理, 2012, 32(2): 113-120+127.

[49]  罗秋菊、陈可耀、黄霞. 社区居民对会展的经济影究: 成因及影响. 旅游学刊, 2012, 27(10): 27-35

[50]  靳文敏、罗秋菊*. 我国城市会展业资金类政策传播研究: 基于内部决定模型和传播模型分析视角——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例. 旅游学刊, 2012, 27(1): 101-110.

[51]  罗秋菊、梁宇婷、彭冰洁. 依附城市定期大型活动的流动商贩现状调查研究——以广交会为例. 热带地理, 2011, 31(6): 586-592.

[52]  罗秋菊、杨娟. 大型展会终端客户住宿产品购买模式研究——以广交会为例. 人文地理, 2011, 26(5): 105-110.

[53]  罗秋菊、卢相宇. 大型体育事件游客消费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广州亚运会为例. 体育科学, 2011, 31(9): 3-19.

[54]  罗秋菊、孔蕾. 会议筹办机构内部信息沟通结构研究——以首届亚洲能源论坛秘书处为例. 旅游科学, 2011, 25(3): 75-86.

[55]  罗秋菊、庞嘉文、靳文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以广交会为例. 地理学报, 2011, 66(4): 487-503.

[56]  罗秋菊、陈可耀.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 旅游学刊, 2011, 26(7): 71-79.

[57]  罗秋菊. 居民对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影响感知变化研究——基于事件举办前视角. 地理科学, 2010, 30(5): 693-701.

[58]  罗秋菊、卢仕智. 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人文地理, 2010, 25(4): 45-49, 146.

[59]  罗秋菊、梁仲怡. 大型展览中心标识系统的现状及其对寻路的影响——以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例 . 旅游论坛, 2010, 3(6): 771-777.

[60]  罗秋菊、杨云露. 游客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基于事件举办前视角. 热带地理, 2010, 30(5): 558-563, 569.

[61]  罗秋菊. 会展经济影响评价: 东莞国际名家具展的经济影响研究. 载: 保继刚(著). 区域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模型应用与案例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 2010.

[62]  罗秋菊、崔友津.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旅游交易会展示效果研究——以 2009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 2010  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为例. 旅游规划设计(以书代刊,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10(1).

[63]  罗秋菊、张安安 . 国外商务游客的餐饮行为研究——以广交会国外采购商为例. 旅游学刊, 2010, 25(7): 47-53.

[64]  朱峰、罗秋菊. 参会者的动机对会后行为的影响及参会决策模型——以“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国际研讨会”为例. 旅游学刊, 2010, 25(4): 90-96.

[65]  罗秋菊. 大型事件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评价研究. 旅游学刊, 2009, 24(2): 6-7.

[66]  罗秋菊. 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冬季研究——来自东莞的证据. 暨南学报, 2008, 30(2): 47-58.

[67]  罗秋菊、保继刚. 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 旅游科学, 2007, (5).

[68]  罗秋菊. 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 旅游学刊, 2007, 22(5): 85-90.

[69]  罗秋菊、保继刚 . 专业观众参观展览会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 现代管理科学, 2007, (4): 19-22, 59.

[70]  罗秋菊、保继刚. 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目的及其类型研究——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览会案例探究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71]  徐红罡、罗秋菊. 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2): 304-308.

[72] 罗秋菊、保继刚. 展览会主题定位与终端客户效益感知——以东莞两个典型展览会定性分析为例. 旅游科学, 2006, 20(5): 48-53.

[73]  罗秋菊. 东莞厚街镇会展业影响的社区感知研究.  旅游学刊, 2006, 21(3): 77-82.

[74]  罗秋菊. 参展商参展需求行为特征——以东莞为例.  中外会展, 2006, (7): 19-22.

[75]  罗秋菊、李晓莉. 会展与酒店效益及配置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 旅游科学, 2005, 19(2): 66-72.

[76]  张朝枝、罗秋菊(译). Paul Eagles(著).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5.

[77]  罗秋菊. 会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以广交会为例. 载: 徐红罡, Alan Lew主编. 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140-156.

[78]  罗秋菊、陶伟. 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30-37.

 

出版著作

[1]    罗秋菊(编著). 会展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2]    Joe Goldblatt(著), 罗秋菊、钟迪茜、郑丹尼(译). 活动策划与组织(第6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10.

[3]    罗秋菊(著). 展览会选题定位与运作模式研究.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11.

 

获奖概况

[1]    郭云娇、罗秋菊*. 《从情感聚合到价值共鸣:大型体育赛事如何影响青年群体的网络集体行动与价值认同?》,获“2022《旅游科学》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奖”

[2]    翟雪婷、罗秋菊*. 国际危机事件情境下公众社交 网络旅游抵制的类型表征与行动逻辑,获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3]    陈曦、罗秋菊*、吴传龙. 功能断联与精神链接:河西走廊“止语徒步”活动参与者的本真自我实践过程研究,获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4]    粟丽娟、王胜叶、罗秋菊. 酒店卫生舆情危机:政企危机响应和群体共识的历时性演化,获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5]    王君怡,翟雪婷,罗秋菊*:《How COVID-19 impacts chinese travelers’ mobility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获2021年ENTER21 e-Tourism Conference Change-Future-Matters优秀会议论文奖;

[6]    郭云娇,何雅怡,罗秋菊*:《从被动缺席到主动参与:底层劳动者参与艺术活动的休闲制约协商及活动收益研究》,获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7]    郭云娇,梁睿昕,罗秋菊*:《媒介叙事建构港珠澳大桥为红色旅游时空场域的过程及效果研究——基于叙事与“记忆之场”理论融合视角》,获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8]    王君怡,罗秋菊*,翟雪婷:《故宫官博的形象投射与社交媒体参与——基于贝叶斯模型与影响图的最优解推断》,获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9]    郭梓岩,罗秋菊*:《替代性补偿视角下“吸猫旅游”现象透视》,获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

[10]  郭云娇、陈斐、罗秋菊*:《70 年国庆阅兵仪式影响青年群体集体记忆和映射链研究》,获“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奖;

[11]  罗秋菊、丁绍莲*、潘珂:《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下广州本地居民地方身份建构过程的代际差异》,获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2]  旅游教育名师:获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颁发的第二届“旅游教育人物”,2020.10.24

[13]  保继刚、徐红罡、罗秋菊、张骁鸣、张朝枝、刘逸、梁增贤、饶勇、黎耀奇:《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2021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4]  保继刚、徐红罡、罗秋菊、张骁鸣、张朝枝、刘逸、梁增贤、饶勇、黎耀奇:《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2021年分别获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5]  罗秋菊、郭云娇:《新媒介传播时代 Z 世代大学生群体课堂思政全链条渗透与文化自信全过程教育》,2021年获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16] 2022年,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校级教学名师

 

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教改项目

[1]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山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展经济与管理)”负责人(2021-,教高厅函〔2021〕7号),建设中;

[2]    广东省一流课程负责人:会展概论

[3]    主持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项目: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链条、立体化、多维度:新时代下会展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基地建设”(批准号:202102126080),在研

[4]    主持: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驱动会展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19-2021, 教务〔2020〕72号),完成;

[5]    广东省特色专业负责人:中山大学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会展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2018-2020,粤教高函〔2018〕179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