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杨忍教授课题组顺利组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理论研究”开题会
2024年5月12日上午9:00-12:0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理论研究》开题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572楼205会议室召开。

本次开题会邀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担任开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仇焕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贤金,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原所长张虹鸥研究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陈欣,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作为专家组。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谢湜,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何琬冰出席本次会议。
课题总负责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忍会同子课题负责人广西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龙花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乡村发展处处长陈秧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林耿、广州大学龚建周教授、以及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师生20余人参会。
开题致辞
开题会致辞环节,由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何琬冰主持,对与会领导、专家以及课题申报背景等进行介绍,并表示将为本次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科研工作后勤管理保障。

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何琬冰主持致辞环节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为本次重大课题开题会致辞。他首先对本次开题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课题组成员参与的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表示肯定。今年恰逢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全面推动各项事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内涵式发展方面,学校坚持和强化有组织科研。2024年初,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重大需求,跨学科联合校内多个科研平台成立“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旨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规划与政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他指出:学校历来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研究过程和成果产出层次要求,也希望课题组抓住重大项目立项机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围绕如何构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理论,这一总体问题,期待课题组产出一系列高水平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山大学乡村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提升面向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水平和影响,培养出一批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课题汇报与征询
专家组组长刘彦随教授主持重大课题的开题汇报及评议环节,他指出:“本次开题会中各高校的强强联合对决策统筹推进有重要意义,评审专家们应以提建议为主,聚焦课题的具体开展,对关键问题做出研讨研判。”其后,课题组总负责人杨忍教授从立题背景与意义、研究进展与评述、课题总研究设计、子课题研究设计、计划与预期成果5个方面课题研究设计进展整体汇报。他表示,课题将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理论建设需求,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优势,遵循“问题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的总研究思路,聚焦诊断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求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与政策保障机制,为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分析框架和学理支撑。

杨忍教授进行课题汇报
此后,四位子课题负责人依次对子课题的主要内容与关注要点进行补充介绍。
子课题一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研究》,负责人龙花楼教授表示,在理论溯源与历史演变分析过程中,研究团队将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批判。在探索中国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外乡村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所处的环境差异、国情差异,不能盲目照搬;二是注重与不同学科的衔接,在地理学科特色的背景下,综合应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视角与方法。

陈秧分研究员针对子课题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障碍因素》中涉及的三个重要关系做出补充强调,一是要处理好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地理学科特色与课题本身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指出:“我们不止要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至理论,也要自行打造一些特色的模式。”

王琛教授则以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为例,对子课题三《中国式乡村多维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的实地调查展开方式进行了补充,她表示:“不同类型的地区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需要长时间、多部门、多主体地开展地方调查,从而总结不同类型的乡村现代化发展经验。”

最后,子课题四负责人林耿教授对《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做出补充。他指出,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将着重关注中国从“农业现代化”走向“乡村现代化”的内涵变化,以“中国式”为落脚点,发挥中国特色的乡村基层治理制度优势,支持金融化、数字化等未来乡村情景建设。

与会专家就项目的研究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仇焕广教授指出,课题内容完善、逻辑清晰,但应考虑适当缩小聚焦范畴,进一步突出课题组地理学科背景的人地关系、空间分布等研究特色,聚焦乡村教育、医疗等痛、难点领域。

黄贤金教授提出了三点值得课题组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农本主义”之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是支撑还是瓶颈的思考;二是希望课题组开阔视野,加强历史与空间纵深思考,从而对党的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把握;三是对地域分异化模式探索的建议。

张虹鸥研究员指出,希望课题组能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实践成果,站在更宏观的县域尺度,“大题小做”持续深化,抓住几个中国乡村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土地制度转换、城乡关系处理、人才的走出与回归、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等开展活灵活现的研究。

陈欣副处长表示,课题的开展与广东省的“百千万工程”相辅相成,希望课题的推进能进一步与广东省实践相结合,理论成果能在广东实现转化。

陈欣副处长发言
孙九霞教授对课题进行了“再解”,表示课题组应当针对理论研究“再加力”,进一步总结各学科针对乡村问题的理论研究,寻找创新理论切口。同时,课题组应当将研究重心放到“中国式”上,对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土地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的形成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建构理论自信。

刘彦随教授对课题的整体立意与具体实施进行指导。他指出,重大项目的推进应当要“拔两头带中间”,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者想”,更要关注“国家要”。“中国式的乡村现代化”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并列推进带来“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背景下,我国选择以乡村振兴为手段补齐短板,与此同时,乡村现代化始终是我国乡村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过程一是要深入解析中央重大文件,找出问题点,并以突破、攻克、创造为目标开展研究。二是做课题不能“切菜”,不能简单求系统的完整性,而要将重心放于突破。三是要有底线思维,抓短板、抓根源、抓中国的制度特色、抓区域间的不平衡、抓国际的格局变化,可以借助各课题成员分属不同区域样带优势,抓典型区域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专家组组长刘彦随教授总结发言
总结
会议最后,刘彦随教授对专家意见进行总结,表示课题开展时间紧、任务重,希望课题组与有关专家能持续深入交流,聚焦关键领域、关键区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指引。课题首席专家杨忍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与会专家对课题提出的具有深刻洞见的意见建议,并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与学习,对研究内容进行瘦身,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有突破性、创造性的理论研究。

供稿人:葛语思
图片拍摄:李思梦、邵阳、董玥
审核:杨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