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团队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珠三角地区典型培育村开展系统调研
2024年7月10日至8月27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杨忍教授,带领团队安悦(博士后)、李思梦(博士生)、郭梦瑶(博士生)、杨文(博士生)、秦语佳(博士生)、林元城(博士生)、葛语思(硕士生)、林予朵(硕士生)一行9人组成的调研团,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对珠三角地区(含惠州、江门、肇庆3市)范围内的“百千万工程”首批14个典型村开展深入调研和科学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分析总结广东省典型村培育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培育模式,探寻广东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路径。
本次调研分别走访了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竹洞村、瑞岭村,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东莞市潢涌村,惠州市惠城区墨园村,珠海市香洲区会同社区、外伶仃村,中山市雍陌村、崖口村,江门市蓬江区上巷村,肇庆市高要区铁岗社区、大田塱村,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汕尾陆丰高美村。调研团对每个典型村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摸查,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富民兴村产业发展、乡村绿化美化、公共服务配套、文化建设利用、新型集体经济、人才引育和社会参与八大方面的具体情况,期间调研团进行了30余次镇政府座谈会与村领导座谈会、30余次田野调查、入户数量超500户,回收有效问卷661份,形成20万字调研报告,访谈座谈记录报告60万字。

调研团全体成员在江门市上巷村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
(1)珠三角地区多数典型村社区化程度较高,逐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覆盖了整个区域,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和地铁线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速率显著提升。
在产业方面,珠三角地区的农村社区积极融入区域产业链,多数村庄形成了农文旅与产研学的产业融合局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部分村庄还依托周边城市的产业优势,发展起了配套的制造业、物流业和诸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是珠三角地区城乡融合的重要标志。政府通过推行“村改居”等措施,将农村社区逐步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村民们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保障等福利。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社区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珠三角地区的城乡融合将迈向更高的水平,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调研团在佛山市紫南村紫南商贸城走访参观
(2)珠三角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珠三角地区的村集体经济展现出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自改革开放伊始,一些村集体勇于尝试,率先实践,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星星之火,为后续的村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这些乡村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需求,持续地激活、清算和利用好每一片土地、每一项资产,逐渐形成了各自村庄独有的发展规划和特色。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东莞市潢涌村和佛山市紫南村,它们从最初设立砖厂、造纸厂、瓷砖厂,到如今顺应时代潮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板块,实现了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进程。

调研团在东莞市潢涌村高新产业园区展厅参观
(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积极探索
调研过程中发现珠三角地区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首先,现行规划体系难以适应整治过程中对土地重构的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规划制定时更多考虑的是增量扩张,而对土地权属调整和土地收益平衡的考量不足。其次,用地布局优化面临政策上的障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建设用地与耕地交错分布、耕地碎片化等问题,需要通过重新整合现状地类来优化布局,但涉及权属调整、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等环节时,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不足,特别是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调整和置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此外,点状供地政策难以真正落地,这限制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发展,这些项目本应促进农业空间的连片集聚和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但由于供地政策的限制,导致经济收益功能受限,这一过程中某些项目甚至采取了违法用地的方式。另外,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的途径尚不明确,社会资本在获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收益方面面临风险。最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所需资金量巨大,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直接投资,市场和个人投入有限,这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调研团在珠海市唐家湾镇政府座谈
(4)“头雁”带动对于乡村发展与振兴的重要性

调研团在惠州市墨园村聆听刘红兰书记的讲解
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村书记及村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村庄是否能够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在进行调研时,紫南村的潘柱升书记、上巷村的黄梅芳书记、潢涌村的黎锡康书记、墨园村的刘红兰书记以及竹洞村的吴国波书记等,均对乡村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女性书记在振兴乡村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治理能力。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村领导的知识水平、策划能力和执行业务能力存在局限,这使得他们难以支撑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也不足以承担起建设典型村的重任。在干群关系中,利益纷争成为焦点问题,农民并未真正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仅仅享受到了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而没有真正激活村庄的内生造血功能。
(5)多数典型村已具备盘活存量资源的意识
在珠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背景下,盘活存量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存量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房屋等有形资产,还包括乡村的文化、历史、生态等无形资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珠三角地区的乡村普遍已经存在盘活和利用好存量资源的意识,部分村集体已经通过各种手段着手挖掘村庄的文化价值、闲置旧屋旧物等资产,通过借助强村公司或引入第三方资本等使其变废为宝,实现村民与村集体有效增收。
珠三角地区乡村盘活存量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切口、小投入工程则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振兴的引爆点,原因在于其能够快速响应并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类工程投资小、见效快、易于实施,能够快速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小切口、小投入工程还能作为示范项目,带动更大范围的乡村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投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调研过程中墨园村的田间小火车、铁岗社区的屋顶咖啡等,这些小型工程都在短期以低成本带动了乡村存量资源的高收益,并为村内带来了稳定的流量,提升了知名度。

调研团在广州市大源村的座谈会后合影

调研团在肇庆市铁岗社区考察农房改造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调研,调研团队对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规律和治理逻辑体系有了更深认知,为未来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郭梦瑶
审核:杨忍
